2018-06-20 10:33:53
本網記者 王海明
前些日子,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一則“有機蔬菜有玄機”的報道,曝光了某大型超市貼有機標簽的蔬菜,經檢測均有農藥殘留的問題。事情發(fā)生后,除了對涉事蔬菜種植企業(yè)的指責外,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將矛頭指向農藥,把農藥說成萬惡之源。
記者在基層采訪,農民也有更多的無奈和期望。甘肅平涼果農李積岐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為了生產綠色無公害蘋果,他們主要采用了植物源農藥進行防護,但是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植物源農源起效太慢,以前的化學農藥可能幾小時能消滅害蟲,但用了生物類農藥后,需要二到三天才能見效。這樣病蟲對果園的危害不能得到及時防治,而且生物農藥的用藥成本也比較大。
談到農藥企業(yè),大家也喊累叫苦。陜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農藥企業(yè)負責人說,隨著環(huán)保問題的日漸突出,一批批化學農藥被叫停,新型環(huán)保型農藥開始生產,但推廣和被農民朋友接受還有個長期的過程。企業(yè)往往也十分難過。
為此,記者采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博士生導師王保通教授時,他呼吁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農藥與綠色食品、食品安全問題之間的關系,二者并不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
談到綠色食品,公眾總認為在其種植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農藥產品,但事實并非如此。國家規(guī)定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只“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生產資料”,但低毒的生物農藥、礦物源農藥及部分低毒、低殘留有機合成農藥等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藥產品,是可以在綠色食品種植中使用的。因此,綠色食品≠不使用農藥的農產品
退一步講,打過農藥后的農產品就真的不安全嗎?其實,農藥殘留與農藥殘留超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定性,另一個是定量。數(shù)據顯示:中國目前已制定了3650個農藥殘留標準,涉及387種農藥、284種(類)食品,覆蓋了蔬菜、水果、谷物等幾乎所有主要農產品。而國家在制定這些產品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時,是以最大可能的風險為基礎,因此只要殘留不超標,就是安全的,并不危害公眾健康。
如果完全不使用任何農藥,誰來為農產品的安全報價護航?人生病了要吃藥與植物生病了要用藥,道理是一樣的。作物在種植、生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復雜的病蟲為害,一旦出現(xiàn)問題,減產是小,品質、安全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以受黃曲霉素感染的食品為例,其被誤食后極易出現(xiàn)危險。但已經有事實表明:科學使用農藥可以用于防治玉米和花生等主要作物上的黃曲霉毒素感染。
沒有農藥的開發(fā)和有效的防控,作物產量就沒有保證,糧食安全就沒有基礎。老百姓日子過好后對吃越來越講究是一件好事,但筆者想說的是,追求健康與使用農藥之間不矛盾,綠色食品與農藥也不是死對頭,只要使用得當,農藥將會為綠色食品生產更好地服務。
濃度越大,并非效果越好
對于使用中農民朋友常常誤認為的濃度越大,效果越好的問題,陳琳說,要說明這個問題,農民朋友需要了解一下“農藥抗性”!所謂農藥抗性:是指生物長期接觸藥劑后,其后代產生的抗藥性。出現(xiàn)抗藥性的原因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有害生物自身選擇性進化
化學農藥使用多年后能生存下來的種群自身結構(包括免疫作用,基因改變,表皮增厚,解毒能力增強等等)發(fā)生改變,從而產生抗藥性。
二、有害生物的生育特點使其產生抗藥性
比如蚜蟲,一年發(fā)生幾十代,容易發(fā)生抗藥性;小麥銹病病原菌,孢子產生量大,爆發(fā)性強,容易發(fā)生抗藥性。
三、用藥不當易產生抗藥性
如長期單一用藥;隨意加大使用濃度;噴施藥劑不均勻,漏網個體易產生抗藥性。
農藥抗性分類:
1、單一抗藥性:指生物只對一種藥物產生抗性。
2、多抗性:對幾種或幾類藥物都產生抗性。
3、交互抗性:生物對已經產生抗藥性的藥物以外的,從未接觸過的藥劑一種或者一類同時產生抗性。
4、負交互抗性:對一種藥劑產生抗藥性后,對另外一種或者一類農藥反而更加敏感。
延緩農藥抗性的辦法:
復配使用:
1、不同種類的藥物復配:比如有機磷類農藥和菊酯類農藥復配。
2、殺卵藥劑與不能殺卵的藥劑復配。
3、殺滅方式不同的農藥混用:比如內吸性殺蟲劑與觸殺或熏蒸類殺蟲劑混用等等。
4、間斷使用農藥:一種農藥上市后即使效果再好,也不能連續(xù)一直用下去,一段時間以后應暫停使用,改換其它農藥,一段時間后再用。
5、在有害生物最敏感時期用藥:一般來說,殺蟲劑選擇幼蟲期使藥,除草劑選擇幼苗期用藥,殺菌劑選擇發(fā)病初期用藥。
6、不能隨意加大用藥倍數(shù):按說明使用,農藥標簽上的用量,是國家有關部門反復實驗驗證得出的結果,不要隨意加大用量。如果按用量使用沒有效果,除去假藥的因素外,只能證明有害生物(病蟲草)對這種農藥已產生了抗性,加大用量使用不如換一種新藥更有效果。
錯誤認識
一、持效期越長越好。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農藥特別是殺蟲劑,持效期越長越好,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樣的農藥反而更容易誘發(fā)抗性,比如一種殺蟲劑,持效期20天以上,但是在藥效慢慢減退的過程中,又從別的地方,遷徙進來一群害蟲,作物上殘留的藥力濃度已經不能殺滅外來害蟲,那么這群新來的害蟲食用了這些農作物葉片果實等以后,后代很快就會產生抗藥性。也可以這樣理解:殘留的農藥誘導它們產生抗藥能力。
二、農藥濃度越大,效果越好。在藥液濃度問題上,許多農民朋友認為農藥濃度越大,效果越好,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且不說任意加大劑量對農作物潛在的藥害影響,單就對農藥抗性這一方面來說也是不可取的,道理和前面類似,就是說藥劑再濃,也有漏網的有害生物,那它們的后代抗藥性上升得很快。
有害生物對農藥的抗性一旦形成,便很難消除,有關資料介紹,二嗪農在停用11年后,家蠅的抗性,仍然有7-23倍。這說明農藥更新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有害生物的抗性發(fā)展速度。
夏季高溫打藥注意稀釋倍數(shù)和噴霧器密封性
陳琳農藝師說,夏天天氣炎熱,給農作物打藥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比較多。但是,大多數(shù)農藥的藥效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所以高溫季節(jié)用藥時應注意減少藥液的用量,從而產生打一遍,頂兩遍的效果。
一、打藥方法
(一)適當降低藥劑的濃度。大多數(shù)農藥的藥效隨著溫度的升高,藥效也會增強,所以高溫季節(jié)用藥時應注意減少藥液的用量,尤其是激素類的藥劑尤為注意,用藥量重極易導致藥害的發(fā)生。所以要根據溫度的變化合理調整藥劑的濃度。
(二)注意噴霧質量。其實作物在進行藥劑噴施時,作物葉片表面能夠附著的農藥霧滴是有限度的,當噴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葉片上的細小霧滴會凝聚成大霧滴而滾落、流失,反而使葉片上附著的農藥量降低。噴霧法一般要求噴霧的質量霧滴分布均勻,覆蓋率高,以濕潤植株表面不流滴為宜,這樣就要求使用的噴霧器霧化效果好,減少藥液的浪費。同時要注意噴藥全面,尤其一些害蟲喜歡在葉背的產卵為害,噴施藥劑時要尤為注意。
(三)四種天氣不要打藥。
1、大風天氣易中毒。刮大風時不宜用藥,大風容易使噴灑的藥粉或霧滴隨風飄揚,不能均勻附在農作物表面,也會飄伏在施藥人員身上容易中毒。
2、陰雨天氣藥流失。陰雨天噴藥雨水能直接沖刷掉藥劑不僅影響效果還會造成水域污染,一般拌種用的藥劑受雨水影響小,乳油農藥由于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層油膜,對進一步雨水沖刷有一定抵抗力,而粉劑和可濕性粉劑最不耐雨水沖刷。
3、高溫天氣藥分解。高溫會使農藥分解加速、藥劑揮發(fā),所以高溫不宜打藥,因農作物在炎熱天氣時新陳代謝作用旺盛,葉片氣孔開放,藥劑很容易進入作物體內而發(fā)生藥害。
4、大霧天藥效低。霧氣重或露水多的高溫天氣藥劑易被水稀釋而便宜藥劑效果降低,另外早上露水未干時溫度相對較低,害蟲還未出來活動此時噴藥效果不好。還要提醒農民朋友:夏季炎熱,皮膚新陳代謝加快,打農藥之前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務必戴好防毒面具,穿好長衣長褲,防止農藥通過呼吸和皮膚滲透中毒。應選擇上午9點之前或下午4點之后進行,禁止夏季中午高溫時間噴施農藥,連續(xù)施藥時間不要過長。順風打藥,退步打藥,如果農藥污染了皮膚,應立即清洗。一旦出現(xiàn)不適癥狀,要馬上前往醫(yī)院就診。
(四)按農藥的毒性確定噴藥的安全間隔期。一般高毒農藥的殘效期為一個月以上,高效低毒農藥的殘效期為7-10天。無論糧食、油料、瓜類作物和果樹,在采收前均應按規(guī)范停止用藥,以防止發(fā)生人畜中毒。
(五)注意稀釋倍數(shù)和噴霧器密封性。夏季高溫季節(jié)施藥,更要注意兌足水量,保證稀釋倍數(shù),每畝藥液用量必須在45公斤以上。忌桶內藥液過滿,有的農戶噴藥時,喜歡把噴霧器桶內藥液裝得很滿。這樣不僅對噴藥不利,更重要的是,如果噴霧器蓋子封閉不嚴,施藥人員在田間行走時,藥液濺出沾到身上,高溫季節(jié)很容易造成人員中毒。正確的做法是,配藥時桶內藥液的上液面,應在刻度線以下,而且蓋子的封閉圈必須完好,確保蓋子封閉嚴實。
(六)提高農藥的利用率。注意增加藥劑黏著性。露天作物使用農藥時應選擇耐雨水沖刷的,乳油等比較合適,這些農藥在植株表面殘留時間較長,而粉劑、水劑等則相對較差。很多作物種類,葉片表面存有絨毛或較厚的蠟質層,如玉米、大蔥、姜、芋頭等,藥液在絨毛、蠟質層上容易形成液滴,不能全面接觸植株葉片表面,可以在藥劑中加入有機硅等助劑來增強藥劑的效果。
王保通,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抗病育種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陜西省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控崗位專家、中國植保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植保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先后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在小麥病害抗性機制、鑒定技術和防治技術研究取得很大成績。在蘋果病害的綜合防治和新農藥的應用技術,無公害農藥特性和使用方法等具有豐富的經驗。曾經兼職多家國內、外多家農藥企業(yè)的技術顧問,熟悉蘋果等果樹無公害生產的用藥技術。先后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6項,發(fā)表論文59篇,參編專著教材2本。參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科技推廣工作,主要負責“中國蘋果技術網站”的開發(fā)和維護,白水蘋果優(yōu)質生產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制,蘋果病蟲害查詢系統(tǒng),優(yōu)質蘋果生產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等。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