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09:15:34
科技正在中國掀起一場“飯碗里的革命”。
1月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yōu)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chuàng)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yōu)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不到世界8%的耕地養(yǎng)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不僅使水稻產量持續(xù)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更迎來稻米“量身定制”時代。
稻米從高產邁向優(yōu)質吃得飽也要吃得好
國內大米口感不佳、品質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對水稻性狀控制機理不明晰。”李家洋說,水稻產量與稻米品質分別由多個基因控制,不同基因之間相互影響,組成了復雜的“調控網絡”。
通過多年研究,李家洋團隊確定了調控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效基因,并闡明了其分子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可以精準選出高產與優(yōu)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從而破解水稻“高產不優(yōu)質、優(yōu)質不高產”的難題。
“實現高產與優(yōu)質的結合,只是分子設計育種的第一步。通過基因精準組裝,未來分子育種可實現更多優(yōu)良性狀的聚合,像設計工業(yè)品一樣設計水稻,對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說。
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自1979年我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已經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給當地帶來了顯著的增產增收。記者了解到,幾十年來,我國不僅為一些國家培訓了數以萬計的學員,還長期派出專家實地指導當地雜交水稻研究。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于人類,為我國贏得國際聲譽。袁隆平說,我們要推動雜交水稻在全世界的發(fā)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據新華社)